“有人垂涎欲滴,有人避之惟恐不及。有人引以为文明之荣耀,有人视若社会之痈疽。有人一笑置之,有人嗤之以鼻。大多数人拍手称妙,一小撮人奋力声讨,另一些人却只是迷惑不解。但人们总是那么疯狂地喜欢着它。”如果说这是对“诺贝尔奖”的一种描述,你恐怕会大吃一惊,但这段话的确就是摘自“TheIg(tm)NobelPrizes”的网站。TheIg(tm)NobelPrizes,俗称“搞笑诺贝尔奖”,可别小看这个奖项,来头可不小,是哈佛大学的很多著名教授一起联合评选,算下来也有10年的历史。规模宏大,影响力也颇有几分。
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评选出来了,因为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我这里就不再狗尾续貂。还是来谈谈这个冷门诺贝尔比较有意思。那么,这个“诺贝尔奖”究竟是什么呢?IgNobelPrize奖给“其成就不可能或不应该被复制的人”,所设立的10个奖项分别授予那些“所为之事惊世骇俗者”——有的创举类似愚公移山,而大多数的却是杞人忧天或无稽之谈。创立这个奖项的哈佛大学的教授们认为自己的初衷是“表扬异想天开,彰显想入非非”,并引导人们关注科学和技术,虽然10年前也许是一帮没有被诺贝尔青睐的教授茶余饭后构思出来的调侃之作,因为它正好设立在公布诺贝尔奖期间。但经过10年的发展,他们的评判标准内开始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观念——也就是只关注人物的行为本身,而不作价值判断,既不说获奖人的发明或行为有益,也不说它有害,这一点保证了众多的获奖人愿意来参加隆重的颁奖仪式并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一如那些人杰们在真正的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说一样,只是没有那些出名而已。
今年的颁奖典礼从照片上看热闹非凡,人们都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有小型的幽默音乐会,有随机抽取的哈佛、麻省两大水火不容大学的“最聪明的”本科生之间的“生死对决”,论题是“谁的智商更高?”,还有前几届发明“自来香西装”的“诺贝尔环保奖”得主和制作“粉红装饰用火烈鸟”的“诺贝尔艺术奖”得主的现身说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是如何从这个诺贝尔奖中获益非浅的。”热闹归热闹,可是总有点不是滋味,正如Ig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某个成员自己所说的那样:“您正踌躇满志地等着来自瑞典的电话,在您整个的职业生涯甚至更早就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而电话真的就响了,真的。但它不是来自瑞典,而是来自剑桥——马萨诸塞州的剑桥。‘恭喜恭喜!’令人愉快的声音响起来,‘您获奖了!’经过冗长的客气的交流,您开始泡上了一杯茶,仔仔细细地想,Ig诺贝尔奖,这对您意味着什么?”是呀!获得此奖的大多数可不是泛泛之辈,常常也是一方学术泰斗或日进斗金的商人或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也许有点扫兴,但也未必,也许只是几分尴尬吧。
好了,大幕拉开,该让大家见识见识都是何方神圣登上了这个神圣的舞台。
文学奖:澳大利亚的漂亮女人雅斯牟辛以其亲身经历描写人类如何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她从1993年就开始“辟谷”了。
生物学奖:加拿大生物学家瓦塞尔萨格以发表在AmericanMidlandNaturalist上的研究哥斯达黎加一种蝌蚪味觉的论文一举夺魁。
化学奖:比萨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两位化学家,发现恋人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患者体内的生化反应毫无分别。
经济学奖:韩国牧师文鲜明“保持集体婚礼工业稳定而高速增长”。文氏声称,经他祝福的新人,从六十年代的36对增至1997年的3600万对。
计算机科学奖: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尼西旺德,发明可以察觉猫跑过键盘的软件。
和平奖:英国皇家海军,命令他们的士兵高喊“砰”代替实弹演习。
公众健康奖:苏格兰格拉斯哥科学家怀亚特、麦克诺顿和图莱专门研究居民把坐厕坐烂的问题,并在《苏格兰医学季刊》发表《格拉斯哥坐厕倒塌问题研究》。
此外还有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奖项,也是各有千秋。看到这些惊人的发明或者行为,我惟一的想法就是:如果有人能够在某一年同时获得两个诺贝尔奖,那么,我们的世界就已经变得更加精彩了。您说呢?